:::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金瓜石礦區Chinkuahshih Mining District

余炳盛 (Yu, Bing-Sheng)

  金瓜石礦區位於臺灣東北角,由於地理位置與九份礦區相鄰,金礦亦屬同時期生成,因此地質學上經常將兩者合併討論。

  金瓜石礦區的採金歷史最早的紀錄為清朝初年諸羅知縣季麒光在「臺灣雜記」(康熙22年,西元1684年)紀錄「金山在雞籠山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不過當時並未積極開發。

  近代金瓜石礦區金礦的開發,起自清末劉銘傳巡撫1890年建築臺北至基隆鐵路,來自美國加州的廣東籍工人,在八堵附近基隆河發現砂金,開始湧入大批人潮,沿基隆河自五堵至大粗坑淘洗砂金,而後1893年溯源到九份南邊小金瓜,開啟山金的開採,1895年更往東發現本山的大金瓜礦體。

  金瓜石礦區的圍岩以中新世地層為主,部分則為火成岩體沈積岩地層層序由老至新依次為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港層南莊層,厚度總計約4000公尺。岩層由砂岩、頁岩及少數煤層構成。

  更新世岩漿活動約發生於1.4至1.0百萬年前,形成數個侵入岩體及噴出岩體,岩性以安山岩為主。

  火成作用產生的熱水礦液沿此區的許多斷層與破碎帶上升,形成礦化作用,於金瓜石地區形成了許多金銅礦體。這些礦體依其型態及礦產種類可分成3大類:「脈型金礦體」、「脈型金銅礦體」以及「角礫岩金銅礦體」,分佈於約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的範圍內。著名的礦體包含本脈、第一長仁、第三長仁、粗石山、茶壺山、牛伏、龜、甲脈、新山礦體等等。

  根據官方黃金產量統計,臺金公司共生產約63公噸,臺陽公司約26公噸,而南邊的瑞三公司等約5公噸。金瓜石礦區除了黃金之外,也曾生產共約180餘公噸的銀,以及約12萬公噸的銅。這些礦產主要產自自然金、銀金礦碲金礦輝銀礦硫砷銅礦、呂宋礦及法馬丁礦等礦物。

  金瓜石礦區於西元1987年停止開採,但是許多調查資料均顯示,金瓜石礦區仍有豐富金礦蘊藏的可能性。

圖1 本山礦場的矽化安山岩礦石露頭

圖1 本山礦場的矽化安山岩礦石露頭
余炳盛(Yu, Bing-Sheng)

圖2 矽化安山岩

圖2 矽化安山岩
余炳盛(Yu, Bing-Sheng)

圖3 位於陰陽海邊的濂洞選煉廠遺跡

圖3 位於陰陽海邊的濂洞選煉廠遺跡
余炳盛(Yu, Bing-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