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地質災害監測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

董家鈞 (Dong, Jai-Jyun)

  地質災害監測為利用各種量測方式,量測地質作用或現象(如火山活動、地震、構造活動造成之地表變形、海嘯、山崩、地滑、土石流堰塞湖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隨時間之變化。量測結果可利用於瞭解上述地質現象或預測地質現象之變化,並可作為地質災害預警之基礎,以減少上述地質現象對人類生命及財產安全之威脅。不過,實施監測並不等同於確保安全,應同時具備以下的幾個步驟才能達成防、減災之目的。

1. 監測規劃:包括選擇適合的監測量(如震動、壓力、變形、位移、旋轉、流量、水或氣體之化學特性等)、監測設備、監測位置或深度以及監測頻率;
2. 監測資料分析與預測:監測總會產生大量資料,利用適合之工具或模型分析與評估這些資料,並根據統計或學理瞭解上述地質現象、並預估地質現象後續之變化趨勢;
3. 預警:基於地質現象預測與地質災害發生關聯性之瞭解,適時提出警告;
4. 行動:配合適合之疏散或撤離計畫。

  因為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資料分析、預測以及預警,都必須先對各該地質現象有所瞭解,所以各國地質災害監測主要都是由對各該地質現象瞭解之地球科學家或是由專業技師(如應用地質技師或大地技師等)負責,專業監測廠商則多站在配合角度,幫忙解決電源、儀器或資料傳送等技術層次問題。

圖1 地質災害監測

圖1 地質災害監測
吳松樺重繪(Redrew by Wu, Sung-Hua)
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