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化石Mollusc Fossils陳華玟 (Chen, Hua-Wen)從物種的數量而言,軟體動物門為動物界的第二大門。軟體動物分布廣泛,從熱帶到寒帶,從海水到淡水,從平地到高山環境,均可見到。軟體動物門可分為8個大綱,分別是無板綱(Aplacophora)、雙經綱或叫多板綱(Polyplacophora)、單板綱(Monoplacophora)或叫單殼綱、斧足綱(Pelecypoda)或叫雙殼綱(Bivalvia)、掘足綱(Scaphopoda)、喙殼綱(Rostroconchia)、腹足綱(Gastropoda)、頭足綱(Cephalopoda)。其中,喙殼類軟體動物僅發現於寒武紀早期至二疊紀晚期的化石中,目前沒有現生種的報導。臺灣地層中最常見的軟體動物化石為斧足類(俗稱二枚貝)、腹足類及掘足類;頭足類及雙經類有發現但較為少見;喙殼類則未曾被發現過,乃因臺灣出露的最老地層應不老於二疊紀,容或有二疊紀岩層亦已變質,甚難發現有化石保存。雙殼類的外形相當多樣化,大部份兩片殼瓣大小相等並且對稱,前後部位不等邊,但少數行黏著或固著底棲生活的類別,例如牡蠣、海扇等,兩殼不僅大小、形態互異,甚至內部結構上也有所不同。腹足綱因具有寬闊的腹足而得名,通常具有一個鈣質的螺殼,因此又被稱為螺類。螺殼為不分隔的螺旋管,一般可區分為螺塔(spire)與體螺(body whorl)。掘足類為海生軟體動物,貝殼形狀彎曲形如象的前牙,因此一般俗稱為「象牙貝(tusk shells)」。 臺灣自中新世以來的淺海相地層,常保存有大量的貝類化石。例如有名的甲仙四德巷貝類化石就是產於中新世晚期的海相地層,化石含量豐富,保存完整,種類繁多,極具學術研究及觀光價值,在民國72年曾發現新種「翁戒螺」,並定名為「甲仙翁戒螺」。其他較有名,時代屬更新世者,如苗栗地區屬頭嵙山層的過港貝化石層,恆春西台地四溝層仍保存許多原生產狀的貝化石,臺南左鎮菜寮溪的六雙層等,均可發現大量且保存完整的貝類化石,其中四溝層的貝類化石更是種類繁多。 |